一架模糊不清的战机从沈阳上空百米处掠过,估计德国那位军事专家鲁普雷希特自己都没想到,这段视频里藏着的东西,会搅动整个军事观察圈。全球的防务分析员们都屏住了呼吸,试图从这几秒钟的画面里解读出点什么。
鲁普雷希特盯着画面,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了一个“不存在”的细节上——那架被称为“沈六代”原型机的机头,光溜溜的,那根标志性的空速管竟然不见了。行内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,这东西一旦拆了,就说明飞机的传感器和飞控系统已经相当成熟,不再需要外部设备来辅助验证数据了。
时间往前倒腾九个月,这架飞机才刚刚完成首飞。从首飞到取消空速管,只用了区区九个月,这个速度让人有点发懵。想当年歼-20走完这个流程,可是花了将近三年半的时间,这一下子,两年半的时间就这么给省出来了,不能不说是一个记录。
美国空军那位布朗上将的话,现在听起来就特别有意思了。他早就说过,中国战机真正让人感到畏惧的,不是某一项技术的单点突破,而是那种能把整个生产节奏都带着往前冲的压迫感。
这种压迫感,可能源自沈飞的车间。那边玩的是一套柔性制造系统,歼-16的生产线自动化率已经干到了70%,更关键的是,各个部件随时能和六代机的相应部件进行切换。这意味着生产线几乎不需要停顿和大规模改造,就能在不同型号之间无缝衔接。这种“消费电子式”的迭代速度,一年下线一百架先进战机不是开玩笑,而大洋彼岸的F-35,同年的产量也就四十二架。
再回头看视频里那架飞机本身,模糊的轮廓下是空气动力学的巧思。发动机喷口独特的犬齿状,和美国F-22的二元矢量发动机设计思路很像,能有效散射雷达波。配合上机身表面的等离子体隐身涂层,据说在雷达屏幕上就剩个麻雀大小的影子。这种设计,让它在全向隐身和超机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。
它还采用了无垂尾的兰姆达翼设计,加上全动的翼尖技术,既拿掉了传统垂尾这个不小的雷达反射源,又能通过毫秒级的智能微调,玩出“落叶飘”这种非常规机动。整个机身表面异常平滑,据说湍流阻力降低了六成,即便在2马赫的高速下,也能完成5G过载的急转弯。
和成飞那边强调远程打击的思路不同,沈飞这架六代机似乎更专注于争夺制空权。它体型相对较小,双发配置,天生就是当舰载机的好苗子。外界不少人猜测,它未来的家,很可能就是我们的核动力航母。到那时候,它将与歼-35形成高低搭配,对美军的F-35构成代差。
最让外界感到不安的,还是它的进度。美军自己的六代机NGAD虽然步子也不慢,但目前仍在一堆设计方案里打转,首飞预计要拖到2028年左右。而我们的沈六代,自2024年底首飞以来,放油测试、高空高速飞行等关键科目一个接一个地完成。
按照这个势头,很多人预测,可能根本用不了等到外界普遍认为的2030年,最快在2027年底,小批量的六代机就会出现在部队里,这比所有人的预期都早了整整三年。
当F-22还在为延寿升级砸下百亿美金的时候,东方的天空,可能真的要迎来新时代了。
高杠杆炒股,弘阳网配资,融易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